“十三五”期间,学校的科研工作紧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产出了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同时瞄准实际需求,着力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较大发展。
成果喜人 科学研究量质齐升
学校紧紧围绕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五大学科集群,进行科学研究。近五年来,学校以标志性科研项目的申报作为年度科研工作的第一抓手,共获得国家基金和教育部课题38项,4项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8个省科技厅的重点研发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及重大项目子课题共计13项,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国家语委和教育部科研项目15项。“十三五”期间,4人获省杰青支持,1人获省优青项目,4人评为湖湘青年英才,在省内二本高校中独占鳌头。
近五年来,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4项,其他各类省级奖励16项,市政府奖14项。此外,2016年以来,高质量学术论文有量的增长。SCI、EI论文358篇,CSSCI论文124篇,CSCD论文124篇。ESI高被引论文近两年来已位置二本同类同校前列;软科平台国内2019年顶尖成果统计排名中,开云最新版本app下载有5篇全球热点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393位。

成效明显 平台建设全面开花
科研平台是高校凝聚人才、施展才华的最佳舞台,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学校着力打造申报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凝聚人才。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省级科研平台27个,其中省级自科科研平台12个,省级社科平台15个。
近两年,湖南省省委宣传部批准成立湖南省濂溪学研究基地、湖南省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李达研究基地,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在验收检查中获得良好等级。湖南省银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先后获得省科技厅、发改委立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承接研究中心、南岭走廊与潇湘文化研究基地被教育厅立项为高校文科研究基地。另有永州女书传播展示基地、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被省社科联立项为科普基地。
应用广泛 成果转化大有起色
“十三五”期间,我校的专利发明申请量与授权量稳步增加,共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62项、实用新型160项,外观设计16项。2020年还有一项专利技术成功在美国授权,实现国际专利的零突破。有10余项专利得以在生产中转让与技术应用,有多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如化生学院土壤消毒技术和柑桔黄龙病的快速检测,相继省内多个市县的生姜、烟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上推广,使农户的亩均产量增加70%以上。该技术于2019年获农业部“农业丰收”技术推广类二等奖。
陈仲庚、杨金砖、张京华等教授分别与零陵区政府、道县人民政府、东安县人民政府多次合作,在永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申建、东安中国德文化之乡的打造、双牌中国和文化之乡的筹建、道县濂溪文化的打造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影响深远 文化传承推陈出新

“十三五”期间,学校依托永州丰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加强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推动永州地方文化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开云最新版本app下载学报》开设有“柳宗元研究”“虞舜文化与四代文明研究”“濂溪学·理学·儒学研究”“女书研究”“瑶文化研究”“元结与摩崖石刻研究”“湖湘稽古”“潇湘八景研究”“九疑琴派研究”等20余个特色栏目,刊发特色栏目文章800余篇,计600余万字。为总结特色栏目建设,特精选出10个与地方文化相关的特色栏目,于2020年编辑出版《潇湘学术研究》丛书。辑录内容涉及舜文化研究、柳宗元研究、濂溪理学研究、摩崖石刻研究、潇湘八景研究、潇湘古镇研究、九疑琴派研究、女书研究、阳明山文化研究、零陵文史研究。

学校着力打造永州经济社会发展智库研究院,连续三年在校举办永州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重点围绕舜文化、柳文化、摩崖石刻、红色文化等开展研究工作,产出了《潇湘文化概论》《虞舜文化大典》《永州摩崖石刻精选》等系列重要成果。同时,对古村落等传统古建筑民居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分析,打造永州地方文化资源的可视化大数据中心。此外,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聚积优势,联合湘桂粤赣四省区学者,共同探讨南岭民族走廊和湘漓文化带的经济社会发展策略和文化开掘,形成智库成果。
十三五弹指一瞬,九万里风鹏正举。“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攻克技术难题和关健性问题,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写在祖国大地上。
稿件来源:科技处 学报